资讯动态>>资讯
“检验是为了不检验而检验。”这话看似拗口,但却折射出质量管理的终极追求。但可惜的是,很多的制造工厂和企业只是把质量管理等同于质量检验,甚至直接把质量部称之为质检部,但实际上却根本没有履行好管理质量的职责,只能等问题发生后再去做补救。那么,我们又应该怎么做,才能真正实现质量管理的有效性,摆脱成为“事后诸葛亮”的窘境呢?
Number 01
坚持任何工作都要“落到实处”的原则
编辑质量管理手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规范员工的工作,员工是否自觉按照程序的要求开展工作,是评价有效性的量化指标之一。重点要突出“写所需、做所写、记所做”,对质量记录采用“落到实处”的原则,会取得更好的预期结果。
Number 02
完善不断改进的质管机制
认真开展质量内审工作,是质量体系管理的重要环节,要能够做到审核覆盖全公司,还要进行自我纠偏。只有经过一个不断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并不断改进的机制,才能解决各种影响质量体系运行的问题,让质量管理正常发挥作用。
Number 03
关注质量成本要从实际出发
质量成本是评价质量管理水平的量化指标之一。制造工厂要重视提供给顾客产品的品质,还要与顾客搞好关系。但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,质量管理要从现实情况出发,不能一味对顾客提出的所有要求照办,有些超出企业承受能力的要求必须慎重考虑。
Number 04
“追根溯源”降低不合格
产品和服务质量可以通过流程化工作规范来保证。对重复出现的不合格进行重点跟踪,查明不合格的原因,要能够追溯到责任人,即使不处罚,仅仅进行公布,也能起到提升全员质量意识的作用。
Number 05
管理层要时刻体现身体力行
在工厂企业的实际生产中,一旦到品管部和生产部发生矛盾的时候,企业经营者(管理层)更多的理念是产品大差不差就行,要以生产、销售为主。因此要做出结果,不仅需要品质员工的持续改进,还需要高层的持续重视和授权,只有全员参与才能真正地使质量水平上台阶。
制造工厂需要的不是一个鸡肋式的质量管理体系,更不是严苛死板却产生不了任何价值的各种规章制度,而是按体系要求真正落到实处的实施和改进,以及每个员工的理解和参与。只有这样,工厂的质量管理才能体现出真正的价值所在,而不是成为“事后诸葛亮”!